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供需模式及发展的新趋势分析报告 发布时间:2025-05-18 22:47:26  来源:bob电竞入口

  同时,无糖食品通常会采用非糖甜味剂来赋予食品甜味,这些甜味剂包括但不限于糖醇(如木糖醇、山梨醇、麦芽糖醇、甘露醇等)、低聚糖以及其他符合相关规定的甜味剂,它们的特点是能量值较低或者几乎不产生能量,且对血糖影响较小,很适合糖尿病患者和控制糖分摄入的人群食用。然而,即使被称为“无糖”,此类食品仍然可能含有天然存在于食品原料中的糖分,消费者在选购时仍需注意查看营养标签。

  无糖食品根据其用途和成分的不同,呈现出多样化的分类。无糖饮料,如碳酸饮料、茶饮料和果味水,通过采用非营养性甜味剂或低热量的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实现了糖分的降低。在乳制品领域,无糖酸奶和冰淇淋等,减少或去除了糖分,适合特定人群如糖尿病患者或体重控制者。无糖零食如饼干、巧克力和果干,以糖替代品提供甜味,同时保持低卡路里。烘焙食品方面,无糖面包和蛋糕利用糖醇等低升糖指数的甜味剂,减少对血糖的影响。此外,无糖调味品如无糖番茄酱和沙拉酱,帮助消费者控制糖分摄入。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专为糖尿病患者或特殊饮食需求人群设计的无糖保健食品,如糖尿病专用食品,体现了无糖食品在健康饮食领域的广泛应用。

  无糖食品行业的发展历史始于20世纪30年代,当时作为功能性食品概念的一部分,无糖糖果产品开始在欧美市场上崭露头角。随着时下人们对健康意识的逐渐增强以及口腔保健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日益关注,20世纪70年代,无糖糖果行业慢慢的出现明显的市场需求,尽管当时的生产的基本工艺和技术尚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发展速度较慢。

  到了20世纪80年代,随着健怡软饮料的诞生,特别是1963年可口可乐公司推出泰波可乐(Tab Cola),标志着无糖饮食业的兴起,无糖食品开始正式区别于传统含糖食品,成为一个独立的市场分支。进入90年代,无糖食品技术取得了实质性突破,尤其是木糖醇、麦芽糖醇等低热量甜味剂的广泛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无糖饮食业的产品创新和市场拓展。进入21世纪初,无糖食品在中国市场也开始快速地发展,2002年统一集团在中国大陆推出了首款无糖茶饮料“茶里王”,揭开了中国无糖食品市场繁荣的序幕。此后的十年间,无糖食品的品类逐渐丰富,包括无糖饮料、零食、糖果以及糕点等各个细致划分领域都有所涉猎。2010年代,随着全球健康风潮的盛行,各国政府对食品营养标签的要求日趋严格,无糖食品市场迎来了高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无糖食品市场占有率迅速增加,部分国家和地区甚至达到食品市场总量的三分之一。

  无糖食品上游最重要的包含糖醇、低聚糖等甜味剂的生产,以及高纤维谷物、低糖或无糖水果、蔬菜等原材料的种植和加工。在下游应用行业方面,无糖食品大范围的应用于餐饮、零售、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随着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无糖饮料、无糖零食等产品在市场上的需求一直增长,成为消费者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同时,无糖食品也在特殊饮食需求人群中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如糖尿病患者、减肥人群等,为他们提供了更多健康、美味的饮食选择。

  2016年至2021年期间,我国甜味剂产业产量保持着连续的上升态势,至2021年时,我国甜味剂年产量达到了25.3万吨,相较于前一年实现了9.52%的同比增长率。迈进2022年,这一数据进一步攀升至大约27万吨,这样的产量增长有力地支撑了我国无糖食品市场对甜味剂稳定且大量的原料需求。近年来,我国对无糖食品的需求呈现持续扩张态势,自2015年记录的12.53万吨消费需求起始,至最近统计时段,这一数字已跃升至大约36.11万吨,显示出了显著的增长轨迹。在此背景下,无糖食品的生产响应了市场需求的增长,产量也随之逐年攀升。至2022年底,我国无糖食品的实际产量已成功突破39.52万吨大关,这充分证明了在市场需求带动之下,无糖饮食业的生产能力正在稳步增强。

  2015年至2022年,中国无糖饮料行业市场规模从22.6亿元增长至199.6亿元,显示出了显著的增长趋势。预计到2025年,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达到615.6亿元,这一预测反映了市场对无糖产品的需求将持续增长。消费者饮用无糖饮料的根本原因是注重低糖生活、预防身体疾病和减肥,这表明健康属性是无糖饮料受到消费者青睐的根本原因。当前中国无糖食品市场的地域分布格局表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特征,其中华东、华中和华南三大区域在市场上独领风骚,共同占据了全国无糖食品市场占有率的大部分比例,合计占比接近60%,凸显出这些地区在中国无糖饮食业中的主导地位和重要影响力。

  据智研瞻统计显示,2018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358.84亿元,2023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569.35亿元,同比增长9.48%。2018-2023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如下:

  我国无糖饮食业政策最重要的包含推广健康饮食、鼓励使用天然甜味剂和控制糖摄入等措施。自2016年以来,我国政府出台了多项健康规划和计划,旨在提高公众对减少糖摄入的认识,以控制肥胖和超重问题,预防糖尿病等相关疾病。这些政策包括知识传播、标准界定和引导,鼓励生产经营者使用天然甜味剂取代蔗糖,以满足那群消费的人对“吃点糖”的需求。例如,《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中提出鼓励使用天然甜味剂替代蔗糖。此外,我国各省市在“十四五”期间也提出了代糖行业的发展目标,包括研发天然甜味剂和健康代糖,鼓励研发无糖、低糖食品,以及推动深化减糖行动。这些目标都间接推动了代糖行业的发展。

  首先,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尽管市场上各类无糖食品琳琅满目,但其产品质量与宣称效果并不总能保持一致。部分企业在追求无糖概念的同时,可能会使用人工合成的代糖添加剂,如阿斯巴甜、甜蜜素等,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潜在影响。此外,由于行业标准尚未完全统一和完善,对于何为“无糖”、“低糖”的定义存在一定的模糊地带,使得消费者在选购时难以准确判断产品的营养价值及健康程度。其次,消费者认知误区普遍存在。很多消费者认为无糖即等于健康,而忽视了食品本身的热量及其他营养成分。在削减糖分的过程中,部分无糖食品可能会选择增加脂肪或淀粉含量以保持原有的口感,结果使得整体热量并未实现有效减少。此外,市场上对于无糖食品的宣传力度虽大,却往往过度聚焦于其无糖特性,相对忽视了均衡膳食结构的关键作用,这种做法并不利于消费者建立起全面且科学的饮食观念。

  无糖食品行业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未来发展前景广阔且充满机遇。随着社会公众健康意识的显著增强,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糖分摄取与慢性疾病之间的关联,特别是糖尿病、肥胖症等发病率逐年攀升的情况下,无糖食品作为健康管理的重要载体,市场需求将不断增大。

  一方面,科技进步为无糖食品行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新型天然、低热量甚至零热量的甜味剂的研发成功,如赤藓糖醇、罗汉果苷等,既能满足花了钱的人口感的需求,又降低了传统糖分带来的健康风险,使无糖食品的种类和口感得以极大丰富和改善,极大地拓宽了市场空间。另一方面,政府对公共健康的高度重视,以及一系列政策法规的支持与引导,也将助推无糖食品行业的发展。例如,制定更为严格的食品标签管理制度,提倡低糖、无糖生活理念,加大健康教育力度等,都将进一步规范市场,增强消费者信心,刺激无糖食品消费需求的增长。

  全球化进程加速和电商等新兴销售渠道的兴起,使得无糖食品可以更便捷地触达全球各地消费者,打破地域限制,市场规模有望持续扩大。综合上述因素,无糖食品行业在未来的数年内,将在产品研发、市场推广、消费认知等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实现持续、快速、高质量的发展,成为食品行业中的一大亮点和新增长极。然而,行业也需要面对并解决好标准制定、产品的质量保证、消费者教育等一系列挑战,以确保行业的稳健发展和消费者的健康权益。

  据智研瞻预测,2024-2030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增长率在6%-8%,2030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945.11亿元,同比增长6.73%。2024-2030年中国无糖饮食业市场规模预测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