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消费升级的背景之下,乳业产品升级已成为必然趋势。无论是自主创新还是仿制打“擦边球”,国内乳品市场上已是新品迭出迷人眼。支撑产品升级的是新品,支撑新品的是科技底蕴,而科技领先型乳品公司显然有着相应的商业机会和巨大的市场空间。 曾经主管过研发的光明乳业总裁郭本恒表示,公司定位于“高科技光明”的科技领先战略包含三大要素:研发领先、全程科技和自主创新,这也是光明“大科技观”的基本内涵。 据了解,在刚刚举办的“光明乳业2010及未来3~5年新品规划研讨会”上,展示的50个新品涉及酸奶、鲜奶、常温奶、奶粉等多个品类,集中体现了两个着重关注:关注细分市场,关注功能性产品。 自2007年以来,光明新品销售额已超过60亿元,年新品贡献率超过25%,光明在短短3年间迅速走出低谷,“复苏成长腾飞”三部曲战略全方面推进腾飞在即,“科技领先”的核心优势功不可没,慢慢的变成了光明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资料显示,早在1999年,光明就确立了“自主创新、科技领先”的高科技光明发展的策略;2001年,“高科技”被正式纳入光明品牌内涵核心因子之列;2002年光明技术中心业内首家跻身320家国家级技术中心,也是迄今为止乳业中唯一的一家。 消费升级带来的不仅有商机,还有压力。它不仅要求产品升级,还要求品质升级。在乳品安全事故频发的阴影之下,后者的压力和需求似乎都更为迫切。 “这就要求占据乳业链主导环节的加工公司要用良知树立大科技观,不仅要舍得在产品研制和生产上投入,还要一样重视上下游别的环节,用全程科技来确定保证产品安全和优质。”郭本恒强调,这不仅是对消费的人负责,也同样是对企业自身和整个行业的发展负责。 牧业和冷链环节科学技术水平薄弱是中国乳业建设的两大黯淡之处,而这恰恰是光明“全程科技”的亮点。光明无论是自有牧场,还是合作牧场,以及光明管理的养殖小区,都是由公司统一提供冻精、饲料、牧业机械、养殖技术和牧场管理等全程服务,以此确保每一个环节都是可控的,在此基础上推行“牧场千分”标准和“工厂千分”,真正确保消费者受益更多。经过10多年的投资建设,光明已拥有一整套完善的“冷链”技术,并在业内独家拥有最大最完善的冷藏物流配送系统。 如果说“研发领先”和“全程科技”是满足消费升级的需求,“自主创新”则是满足中国乳品产业升级的需求。这一观点正被更多乳品企业和科研院所所认同。 专家认为,中外乳业自主创新的根本差距在于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酸奶的竞争尤其如此,工艺是固定的,重点是菌种。从产业分工而言,普通酸奶所用的常规菌种可以向国际专业化公司购买,但高端产品所用的特色菌种一定要自主研发。光明自主创新的降血脂植物乳杆菌ST-III菌株不仅拥有中国发明专利授权,还获得了欧盟发明专利授权,光明自主创新的降血压干酪乳杆菌LC2W菌株也拿到了美国发明专利证书。 资料显示,全球乳业发达国家的酸奶菌种研究已有四五十年,真正出名的产业化菌种只不过有双歧杆菌、嗜酸乳杆菌等四五株。光明开始菌种研发虽然只有十几年的时间,但已经弥补了多项世界空白。推进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菌种能进入全球著名菌种行业,这也是光明未来的战略构想之一。 近年来,在中国乳业自主创新大潮中,鱼龙混杂跟风炒作的现象已颇为令人担忧。 “自主创新不可叶公好龙,也不可急功近利。”郭本恒分析认为,就中国国情而言,乳品加工公司是行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在研发管理模式上切忌工厂式管理。创新是要有失败的代价和成本的,而且有时可能一年都出不了成果,有时半个月就有突破,月月考核完不成任务扣奖金这样的形式不适合科研。 郭本恒表示,期待更多同行树立“大科技观”,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掌握更多参与国际竞争的核心技术,共同积极探索中国乳业自主创新的路径,为国人提供更多的品质更高的乳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