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国内许多大的乳业品牌相继被查出了三聚氰胺,人们谈奶色变。先是憎恨奸商的不法行为,随后又有很多人担心起进口奶粉趁机侵入、涨价,使本已有落难之感的国内乳业会雪上加霜。毒奶粉事件发生至今,对此事有关联的负责人,国家都作出了强硬的处理。也随国家有关部门的加大执法和监督管理力度,现在市场上奶粉的安全风险隐患问题基本已经消除,人类能吃上“放心奶”。 近年来,我国在食品、药品的安全上或多或少地会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问题,但逐渐地引入一个新的问题今天检查出来三聚氰胺,有关部门对此有明确的目的性地检查,并得到了有效的制止,明天如果检查出来“四聚氰胺”,我们又该怎么样应对?如何建立有效的管理机制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日前,记者正常采访了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副院长姜微波教授。 事实上,在毒奶粉事件发生之前,人们对三聚氰胺的认识是不够,更不知道三聚氰胺是何物?当然,在此之前也没有一点检测证明它是有危害的。 姜微波说, 三聚氰胺的毒害作用,最初是因为使美国的宠物受到伤害而被揭示的。当时只是证实,在制造宠物食品原料的小麦蛋白粉和大米蛋白粉中被人为添加了三聚氰胺。由于种种原因,三聚氰胺损伤美国宠物的事件在国内并没有受到广泛关注。以至于在2008年9月11日之前,在所有公开的媒体上还查不到婴儿肾结石与三聚氰胺相关的任何信息。若能够更早地获得有关情况,肯定会更早地发出预警信息。 姜微波说,这次事件激起民愤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很多人认为厂商和监督管理的机构故意隐瞒事实真相。其实,这个事件闹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最终的原因是厂商和监管圈内的人,至少是其中的绝大多数人,并未意识到三聚氰胺对人的毒害性。因为之前报道的只有美国宠物受到三聚氰胺伤害的一次事件。 姜微波认为,正因为人们对“三聚氰胺对人体的危害性”太缺乏了解,而未加重视,这才导致3月发现问题,9月才破解谜团。他说,对于此次事件,我们要认真反思,对于一些潜在可能存在安全风险隐患的问题,早一点作一些前瞻性的预测和研究,才能够尽早弥补食品安全管理中的漏洞。 在饮食与健康的调查研究中,姜微波研究组曾发现,除了泌尿系的病症,一些人的痛风症状(身体某处关节疼痛)、还有些头痛、颈椎部位的疼痛不适、牙龈炎、口腔溃疡等很多种病症都与某些种类的食品有很高的关联度。 通过对这类信息的系统分析研究,能够总结出含有各种有害成分的伪劣食品的共同特点,从而能够通过广泛的宣传,使人们能自我辨别这类危害并参与食品安全状况的监督。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公司有45万多家,个体餐饮经营户有270多万家,生产的食品种类数以万计。每种食品都具有可能含有数十种甚至数百种危害成分的风险。除了像三聚氰胺这类人为造成的危害因素,我们每天还需要面对更多的偶然因素和技术局限导致的危害。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还远远不能有效防范所有的饮食危害风险。 人们需要对食品安全问题有理性的认识,任何形式的质量安全监管只能提供有限的担保,而没办法做到100%的食品安全保障。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每年也都会发生各种食品安全事故。即使是在食品安全管理极其严格的日本,2000年也曾发生过因食用受致病菌污染的牛奶,使1.3万多人中毒的恶性事件,而这些奶产品也都是检测部门认定的合格产品。 姜微波认为,人们必须培养安全防范意识,学会辨别食物危险,才能最大限度地避免伤害。全民食品安全防范意识的提高,也将有利于彻底改变我国食品安全状况。 从中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情况去看,绝大多数都是按照生产、消费、流通等环节来区分。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从多个环节进行多重保障,但从另外一个方面出发,执法部门过多却难免出现职业交叉和权利真空的地带,为了作好一个方面的检查,在大多数情况下要工商部门、质检部门、卫生部门的多部门配合。从毒奶粉事件来看,既可能追究农业部门的责任,也可能追究质监局或卫生部门的责任。因此,从长远的发展来看,姜微波认为,应该由政府出面建立一个独立的、可以有明显效果地监督指导各部委工作的“国务院级”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机构,长期负责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这种机构应该主导全面研究分析我国有几率存在的各种食品安全问题危害风险、并制定有效的防范措施。食品企业要配备专职或兼职的食品安全情报员,专门对生产的食品安全负责,这类人员,不仅要负经济的责任,而且承担法律的责任。对于一些大中型企业,该人能由政府直接安排,并对政府负责。 民以食为天,人民群众也应站在发现食品安全问题的第一线。姜微波说,政府检验测试的机构往往只能在检查中发现一些问题,而群众在日常的生活中会发现很多有关食品安全的问题,可现实情况是他们没一个很好的举报条件。因此,只有建立有效的群众举报机制,收集群众的举报信息,才能够有效地遏制一些企业的违法、违反相关规定的行为。当然,建立这样的一个举报机制,举报者的激发鼓励措施和人身安全也是当政者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