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飞鹤最新公布的2025年中期业绩报告数据显示,上半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91.5亿元,同比下降9.36%;净利润10.3亿元,同比大幅度地下跌46.66%。这份自2019年以来最为疲弱的半年度财报,引发了市场对“奶粉一哥”未来前景的担忧。在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飞鹤的应对策略和转型成效正在接受市场考验! 中国飞鹤将此次业绩下降归因于四个方面:向消费的人提供生育补贴、降低婴幼儿配方奶粉的渠道库存、政府救助减少以及对全脂奶粉产品做减值计提。 其中,生育补贴计划对利润影响显著。今年4月飞鹤率先启动总额12亿元的生育补贴计划,为孕期家庭提供价值1500元的奶粉及相关服务。这一举措虽然彰显了企业社会责任,却短期内挤压了利润空间。 渠道库存调整也是重要的条件,为贯彻“鲜萃活性营养”战略,保持货架产品新鲜度及健康度,飞鹤主动降低婴幼儿配方奶粉渠道库存,这直接影响了当期销售收入。 飞鹤营收结构相对单一,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品营收占比超过九成,2019年至2024年,该比例从始至终保持在91.4%至95%之间。这种过度依赖单一业务的结构,在市场环境变化时显得很脆弱。2022年至2023年,国内出生率下降,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规模萎缩,分别同比下滑5%和10%,飞鹤业绩随之连续两年下滑。 飞鹤在财报中强调,其婴幼儿配方奶粉全渠道市场占有率及销量继续稳居市场第一。但伊利同样声称,上半年公司整体婴幼儿奶粉(含牛奶粉和羊奶粉)零售额市场占有率达到18.1%,跃居全国第一。 双方统计口径不同:飞鹤指的是单一品牌排名第一,而伊利的数据包括了其控股的澳优乳业。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4年飞鹤在国内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占有率为17.5%,伊利为16.3%,两者差距不大。随着飞鹤销售下滑和伊利保持增长,中国婴幼儿配方奶粉市场首位宝座的确可能易主,这场“第一之争”反映了行业竞争的白热化,也表明飞鹤的传统市场优势正受到挑战。 面对核心业务承压,飞鹤近年来不断推进多元化布局,但新业务尚未形成规模。2024年,飞鹤在其他乳制品领域(包括成人奶粉、液态奶等)实现盈利收入15.14亿元,同比增长6.3%,营收贡献率仅7.3%;营养补充品营收1.73亿元,同比增长25.4%,营收贡献率仅为0.8%,两大业务加起来营收占比不到10%。 飞鹤进入的成人奶粉和液态奶领域,均已存在强劲对手。伊利、蒙牛等乳业巨头在成人奶粉行业占领相当市场占有率;液态奶市场则呈现“双雄争霸,多强并存”的格局,飞鹤作为后来者面临巨大挑战。 海外市场成为飞鹤财报中少有的亮点,上半年飞鹤海外业务收入约1.1亿元,北美与东南亚市场均取得关键进展。 北美市场,飞鹤加拿大金斯顿工厂获本土婴配粉生产执照,产品已成功进驻北美超1500家大型商超,2025年上半年门店数环比增长270%。该工厂已通过美国FDA初审,下半年产品有望进入美国市场。 东南亚市场,飞鹤以菲律宾为首站推出产自“黄金奶源带”的AceKid纯鲜奶配方奶粉,打开菲律宾市场后,飞鹤计划将成功经验复制至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市场。 飞鹤不断加大科研创新投入。2025年初,公司发布“乳蛋白鲜萃提取科技”,实现了对不同功能活性乳蛋白组分的精准提取与定向激活。飞鹤还建成了国内首个应用型母乳低聚糖(HMOs)全谱系结构数据库,经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评价达到“国际领先”水平。这些技术投入已转化为产品的优点,其明星产品星飞帆卓睿奶粉的活性营养成分达到普通奶粉的2倍。 中国婴配粉市场面临的根本挑战是新生儿数量的持续减少。2023年,中国新生儿人数自2017年开始已连续7年下滑。更令人担忧的是,2024年中国的结婚登记对数下降了超20%,这预示着未来新生儿数量很可能继续减少。尽管2024年是农历龙年,历史上对生育意愿有短期提振作用,但可能难以扭转长期趋势。 与此同时,奶粉行业竞争仍在加剧,2023年2月起,婴幼儿奶粉新国标正式实施,未能通过注册的中小品牌正在加速清库存,因此导致全行业价格战加剧,进一步挤压了各家企业的利润空间。 胜马财经认为,随着新生儿数量持续下滑,奶粉行业已经从增量市场转向存量竞争,企业要从产品创新、渠道优化和全球化布局中寻找新的增长点。短期阵痛难免,但飞鹤的科技投入和全球化布局可能在未来收获回报。然而,在此之前,飞鹤必须渡过眼下这段艰难时光。